工商旅互融 宜都打造地域文旅新IP
2024-10-24
來源:中國經濟網
夜幕降臨,數米高的鐵花被表演者不斷打出,將夜空照得絢爛奪目。不久前,湖北省宜都市三峽千古情景區舉行的“打鐵花”非遺表演,不僅讓本地人樂在其中,更是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來“打卡”。
如何進一步探索培育文旅品牌,讓傳統工業城市“靚”起來?近年來,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縱深推進,宜都在以工業立市的同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好自然資源稟賦、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出一系列滿足市場需求、富有地域特色的文旅產品,促進了縣域經濟協調發展。
文旅新項目
上午10點剛過,宜都市三峽千古情景區內,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三峽千古情景區是宜都依托長江文化,創新開發的集市井體驗、沉浸演藝、風土民俗等于一體的沉浸式文旅項目。
以文塑旅,宜都堅持把文化注入景區景點和旅游產品。項目建設前,宜都攜手專業團隊,深入挖掘“守敬精神”“屈原”“王昭君”以及“三峽工程”等富有文化底蘊的標志性符號。
夯實了文化之基,三峽千古情這個地標性文旅綜合體快速在宜都拔地而起。景區核心劇目,以長江三峽文化為背景的大型歌舞劇《三峽千古情》既融合了三峽地區文化名人、歷史典故及風土人情,又運用多種現代技術,將宜昌“世界級文化”元素和屬于長江三峽的史詩在舞臺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景區,讓游客留住的不僅是“文化味”十足的演出,還有特色主題街區內“一步一景”的驚喜:古樸典雅的建筑、煙火氣十足的集市、長江清江交匯的自然奇觀……在這里,游客能直接踏上認識宜都文化魅力的旅程。
三峽千古情的從無到有,是宜都近年來積極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和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的深刻體現。景區成功打破了宜都傳統“賣山水”線路的“刻板印象”,也展現了宜都打造有影響力和吸引力文旅品牌的決心。
面對頂流文旅IP帶來的超高流量,如何把游客留下來、讓消費“火”起來?
宜都交出了亮眼答卷——串聯千古情與宜都各大景區景點,打造5條精品全域旅游路線,讓游客有更多體驗點;舉辦楊守敬文化活動周等文藝展演,讓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與文創產品走近游客;強化引導做好“千古情+”文章,支持全市涉旅產業協同發展。
眼下,三峽千古情的文化和經濟帶動作用已經凸顯。景區開業后,宜都市酒店平均每日入住1821間,較開業前增加120%,鄰近的鱘龍水街餐飲營業額相較以前提升了40%,均創歷史新高。
山水好故事
宜都旅游如何做到淡季不淡?“創新提升本土特色文化,豐富旅游內涵,讓游客不再只是單純‘看山看水看風景’,這是宜都旅游的新亮點。”宜都市文旅局局長表示。
該度假區的核心景點青林謎鎮景區坐落在宜都高壩洲鎮青林寺村,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村內人人會猜謎,世代傳承,有著“中國謎語村”的美譽。依靠獨特的山水資源和人文稟賦,青林謎鎮成了無數游客必玩的“打卡點”。但隨著全國各地文旅產業的興起,同質化較高的山水游已經不符合市場需求。宜都開始敏銳思考如何讓游客在“有意思”的體驗中獲得“有意義”的體驗。
這些年,謎語博物館、青林謎宴、謎語文創產品……青林謎鎮景區一直在創新“活化”本地優秀傳統文化,并用鮮活的方式展示給游客。
燈光漸暗,音樂響起,景區民俗文化中心里座無虛席。隨著舞臺燈光亮起,演出氛圍迅速升溫。獨具謎語文化內涵的青林小戲開始上演,遠道而來的游客一邊喝茶、一邊賞戲,品味用宜都方言講述的謎鎮故事,現場體驗感“拉滿”,“文化味兒”更是十足。
如今,青林謎鎮這個集農、文、旅于一體的康養綜合體驗區,每年可累計接待游客100萬人次。
深挖文化IP背后蘊涵的人文故事和獨特內涵,豐富旅游產品,清江灣景區的發展之路,正是宜都以旅彰文,依托旅游市場激活拓展文化資源的縮影。
近年來,宜都深入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傳承創新。強化對青林寺謎語、宜紅茶制作技藝、宜都梆鼓等各級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舉辦荊門山文化旅游周、農民讀書節等活動,豐富三峽九鳳谷、青林謎鎮、奧陶紀石林等自然景區的人文內涵,努力挖掘好山好水中的好故事,將地域文化特色激活后融入豐富的旅游產品中,真正讓游客從“到此一游”轉變為深度體驗。
在夯實工業強勁發展的基礎上,文旅深度融合也為宜都經濟“闖”出了新路子,今年1月至8月,宜都累計接待游客541萬人次,同比增長43.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9.3億元,同比增長41.3%。
產業新格局
9月底,宜都市王家畈鎮大風口茶馬古道研學基地迎來一批小學生。在茶葉加工車間,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紅茶的生產,他們興奮地向制茶師問個不停。制茶師耐心解答,并現場展示紅茶制作工藝,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宜都獨特的宜紅茶文化。
宜都市盛產茶葉,其中尤以宜紅茶最為出名。因其制作工藝極為復雜,頗費時間和功夫而得名“宜紅工夫茶”,它與“祁紅”“滇紅”并稱為“中國三大工夫紅茶”,是湖北省唯一入選首批“中歐100+100”地理標志產品互認的茶葉品牌,遠銷歐洲。“宜都宜紅茶制作技藝”還成功入選省級非遺項目。
近年來,宜都一邊加強宜紅茶品牌保護傳承,一邊將傳統宜紅茶文化融入山地旅游,發展研學游、精品游、農事體驗等項目,探索茶文旅發展新路徑。
“醬草柑茶”是宜都四大農業特色產業。除了宜紅茶,宜都的魚子醬、冬蟲夏草、柑橘在各自賽道獨樹一幟的同時,也在農文旅融合路上表現不俗。
宜都還持續推動高質量文創產品開發,以鱘魚和柑橘為文化IP,開發鱘小寶、橘小貝等系列文創產品;豐富消費場景和消費體驗,推出鱘魚全魚宴、宜紅茶香家鄉菜等特色佳肴;結合農事時節舉辦全國橘園半程馬拉松、柑橘嘉年華、茶香女兒會等各類農事文旅節慶活動。
當前,宜都以柑橘、水產、茶葉等產業為基底,形成了北部清江濕地桔鄉康養度假片區、西部茶馬古道生態文化旅游片區、東南部四季花果鄉村旅游片區的“大旅游、大發展”格局。
今年以來,宜都市鄉村旅游已經實現綜合收入26.27億元,相比去年實現翻番。農文旅融合已成為宜都助農增收、助推全域旅游、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
當前,宜都正持續深入實施全域旅游藍圖、儲備重大文旅項目、培育文旅商圈等行動,并持續深入挖掘城背溪文化、宜紅茶文化、謎語文化等優勢資源,進一步開發更多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線路和項目,加快宜都文旅強市建設,把旅游業打造成新興戰略性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和幸福產業。
如今置身宜都,農文旅互融互動,工商旅互通互贏的融合發展新模式,正不斷刷新著這座城市的面貌,改變著人們對這座傳統工業城市的認識。